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工藝美術非抗癌食物遺嘉年華現場。資料照片
  45天,累計消費人次2654.3萬,成交額52.3億元——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用搶眼的數字撬動了首都文膠原蛋白化消費的大市場;9大專項活動、9大展銷板塊、16區縣活動……異彩紛呈的活動,讓百姓樂享文化盛宴。
  作為“新生兒永慶房屋”,文化消費季何以既叫好又叫座?
  政府搭台,系統家具撬動文化消費大市場
  文化消費季期間,為期4天的藝術博覽會,吸引2.5萬人到宿霧場觀展、選購藝術品,現場成交額1.38億元;“北京金秋文物藝術品拍賣月”,攬得9.5億元。最大的亮點來自電子商務,網上成交28.8億元,占消費季總成交額的55%。
  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達13797美元,但文化消費只有1658元,僅占家庭收入的4%。然而,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卻給出了令人驚喜的數據:45天的成交金額超過52億元。可見,文化市場並不缺少消費潛力,而是缺少挖掘潛力的杠桿。
  “對許多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某類文化消費產品的存在。”在消費季“流動圖書館”項目負責人徐大偉看來,政府主導搭建的供銷平臺,成為撬動文化消費大市場的有力杠桿。
  “消費季就像個大文化超市,無論單位還是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說。
  群眾樂享,激發文化消費積極性
  “現在每月房租就要不少錢,再加上交通、通信和其他日常花費,剩下的沒多少。雖然有的演出很想去看,但票價太貴只好作罷。”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白領王雯告訴記者。對她這樣一個話劇迷來說,文化消費季的50多場劇目展出,推出不滿百元的低價票,真是大飽眼福。
  “過去,文化往往被老百姓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態,而不是一種和民生相關、可以消費的生活方式。北京文化消費季從市民切身的文化需求發力,是貼近民眾、與民實惠,把文化真正落實到民生上的重要舉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認為,文化消費季讓文化真正接了地氣。
  豐富的文化消費市場形態,充分調動了消費主體的積極性。年輕人對動漫游戲嘉年華青睞有加;“數碼控”被北京文化數碼產業博覽會吸引;資深玩家覺得北京金秋文物藝術品拍賣月最有看頭;老年人能在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活動中找到記憶……
  多元化的文化體驗是培養消費習慣的關鍵。“惠民文化消費季的根本意義就是通過政府搭台,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消費的實惠,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文化消費帶來的快樂。”北京市文資辦黨委書記張慧光指出。
  機制創新,推動消費體系常態化
  “原價180元的戲票,持文惠卡消費可享受6折優惠。”中國木偶劇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文惠卡”是文化消費季最具創新性的產品,老百姓拿著它就能在國家大劇院、萬達影城、北京圖書大廈等文化消費場所享受折扣優惠和積分獎勵。
  據瞭解,“文惠卡”啟動1個月以來,免費申領者超過23萬,加盟商戶達450多家,直接產生消費額700餘萬元。文惠卡不僅把文化消費季從一個短期的主題活動變成穩定的生活方式,其消費數據更成為指導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據。
  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表示,要堅持集成創新,建立常態化的文化消費營銷體系,統籌文化資源和規劃佈局,建立兩小時文化消費圈,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均衡化發展,推動文化消費的持續增長。
  “事實證明,推動文化市場繁榮發展的,不僅包括各類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和消費者,還包括促使它們成熟的文化政策。”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表示,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是培養市民文化消費習慣、促進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的一個良好開端,會對成熟文化消費市場的建立產生深遠影響。(本報記者 溫 源 陳 晨 董 城)
     (原標題:北京文化消費季叫好又叫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z09bzcz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